【资料图】
我国能源发展需要系统化顶层设计,合理规划的能源体系可以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助力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实现。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同年,中国工程院启动“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程评估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究引入泛能源大数据理念,采用系统分析法构建了包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四个维度的现代能源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全国各省份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进行全球范围的对比,从不同角度定位中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水平。
3月26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的《现代能源体系指数蓝皮书2022》显示,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成效卓著,2020年达到全球中游水平,落后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领先于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清洁指数年增长最为显著,能源清洁生产和利用成绩斐然。我国能源安全指数排名靠前得益于煤炭资源量和自给率较高,彰显煤炭在能源安全中“压舱石”地位。我国高效指数在全球排名靠后且发展缓慢,一方面说明能效提升方面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更要重视科技投入。
党的二十大的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现代能源体系到新型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排位顺序是否应进一步优化,安全因素是否需要着重考量,是否需要叠加智慧能源、普遍服务等要素……这些问题尚需要深入研究。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兼顾多元能源,统筹发展与安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能源不可能三角”逐渐变成接近三者兼备的“能源可能三角”,全面提升国家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发展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坚持节能优先。一方面,低端产品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能效潜力,及时修订颁布实施细分领域更高能效的能耗标准并强制性实施,加速淘汰高耗能设备,精准推进节能降耗。二是做好资源和产能储备。在释放优质产能的同时科学划定煤炭产能“红线”。在释放优质产能的同时,按照正常需求、基本需求、红线需求、底线需求,让煤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三是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构建能源内循环体系。加快油气储备能力建设,提升石油储备达到120天进口量水平,加快储气库建设步伐,形成兼具“保底”和“调节”功能的实物储备。四是做好技术创新与储备。尽快实施科技创新“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瓶颈技术。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利用。巩固非化石能源技术装备优势,持续提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力推动储能等前沿科技攻关,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上一篇:团队发现对多种细菌具有近乎普遍的 T 细胞免疫力|全球新要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