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R-DSh系列,分为6对负重轮的长底盘和5对负重轮的短底盘两类,是基于BTR-D的设计理念,结合模块化车族化的概念,针对BTR-D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的一型空降突击车车族。本篇主要介绍BTR-DSh与各类轻型牵引式武器结合改造的一系列火力支援改装车。
(相关资料图)
关于上期请详见
BTR-DSh,Bronetransportyor Desantno-Shturmovaya (不保证俄文准确),比起BTR-D最大的不同是改变了引擎的位置,从后置引擎变成了前置,以及取消了用途不大的前向机枪。BTR-DSh的短底盘,比起BTR-D更像是BMD-1/2的底盘。而六对负重轮的长底盘,则要比BTR-D略大一些,定位上和使用上更接近于轻量化的MT-LB或BMP系列,即使外形相去甚远。六轴长底盘负责的部分除了用作战斗型的伞兵战车外,还包括一系列专职的火力支援车,为空降兵提供攻坚火力。
六轴底盘,或者最早被称作解决方案二(Solution 2, Sln 2) 的战斗底盘,最早是基于空降主战坦克的概念进行研发的,意图用主动防御系统拦截高威胁投射物,以极致轻量化装甲,以及前置发动机提升防护,从而让空降兵也能拥有主战坦克。最早的空降底盘被称为解决方案一,也就是原始设计案。然而由于主战坦克应对的险恶环境,往往不是主动防御系统能够承受的,空降主战坦克的方案最终被废弃,其设计理念则被其他载具继承。
但是为空降部队提供重火力援助的概念并未就此消失,应运而生的是代号为Obj.572 (572工程)的一型基于六轴底盘空降火力支援车。该火力支援车采用一整个无人化穿透车体的武器系统,即被称为 “台钳” (Vise) 的100mm主炮+30mm机炮+12.7mm重机枪的武器系统。该型火力支援车也因此被称之为 “台钳”。
然而由于无人炮塔的设计和无人化穿透车体的武器系统挤占了发动机的空间,台钳的发动机移到了车体后部,变成了后置发动机,为三名乘员在车体前部留下足够空间。
一个标准的“台钳”车组包括驾驶员,车长和炮手,他们均位于车体的前部。
台钳的100mm主炮是这台战斗载具的主要武器,这型主炮和现存的口径相似的主炮并无关联,而是为这一武器系统研发的速射型100mm滑膛炮,使用可燃药筒的整装弹,装弹机弹药的重装填可以从炮塔右侧的盖板进行。弹种包括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破甲弹,高爆弹/反工事攻坚弹和9M117M1 阿尔坎反坦克导弹。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炮射导弹系统和BMP3,04A的炮射导弹本身是兼容的。
除了100mm主炮外,另外的主要武器还有固定在炮塔右侧的一门30mm自动机关炮,它的作用除了扫荡软目标,轻装甲目标外,还兼任打击低空飞行的旋翼飞行器。这门炮被刚性固定在炮塔右侧,因此只有俯仰方向的自由度,水平方向和炮塔指向一致。30mm自动机关炮的弹药位于炮塔左侧,正面被一块结构阻挡,避免被直接击中,发生殉爆。
和通用30mm炮塔类似,台钳炮塔的左侧还有一挺12.7mm的机枪武器站,这门武器站和30mm武器站一样,拥有小角度的水平转动能力,因此和传统的并列机枪的用途并不一致。大多数情况下,这挺机枪是朝向正前方射击,然而因为有自己的一套小型观瞄,它也可以由车长进行超越操控以协助炮手在射击正前方目标时打击其他软木标。
和现代化,信息化的理念接轨,台钳炮塔在最顶部装备有一个集成化的车长观瞄塔。车长观瞄塔上还装备有烟雾弹发射器。在车长观瞄塔的左侧有一个小型的集成搜索雷达的升降式信息化桅杆,进一步提高其态势感知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降下以避免遮蔽车长视野。
台钳炮塔并非一个完全没有防护的炮塔,在可能被击中的多处,都披挂有附加装甲块以提供额外防护。
572工程只是台钳炮塔的第一个客户,在这一火力支援系统的可行性得到验证后,台钳炮塔便被搬上了其他载具。在18吨通用履带及轮式底盘,35-55吨通用坦克底盘上都能看到装备这一武器系统的子型号。
待续:
下篇内容:BTR-DSh的其他特殊型号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572工程的主动轮在前面但发动机在后面,这是一个我在写这篇专栏的时候才发现的bug,因为在最早的设计中,572工程依然是发动机前置的,但是这样就没有坐人的地方了。同样,因为制作顺序的原因,572工程乃至整个BTR-DSh系列都缺少态势感知摄像头的细节,这些细节日后会做出修正。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